之后永寧侯有些公務要去處理,謝明要去跟寧哥兒說明天帶他出門的事,屋子里只剩謝母和大兒媳兩人。
謝母嘆了一口氣:“也怪我,不然如今寧哥兒的婚事也不會如此艱難?!?/p>
張氏勸慰道:“這也不是母親的錯,說到底還是我欠了寧哥兒的?!?/p>
謝母拍拍張氏的手,苦笑道:“與你無關,我是寧哥兒的母親,沒有照顧好他是我的責任。”
張氏知道無法勸解婆婆的心結,還是得寧哥兒以后過得好,她才會徹底放下。
當年謝家剛剛從北疆到京城,永寧侯忙著交接;謝博在邊疆立了功,被特許進北大營,每月才休沐兩天;謝明年紀尚小,被送進了武學讀書。
張氏在回京途中,身體不適,請了大夫才發(fā)現(xiàn)懷了孕。當時謝博已與張氏成親好幾年了,肚子沒有一點動靜,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孩子。
因為趕路,到京中時,到底是動了胎氣,需要靜養(yǎng)。謝母一個人既要打理宅院,又要照顧兒媳,就忙不上關心寧哥兒了。
但孩子需要朋友,需要社交,需要讀書。
謝母的娘家就在京城,當年嫁給永寧侯沒多久,便隨永寧侯駐守北疆,多年不曾回家。
柳家是書香世家,家中子弟雖然沒出多大的官,但家學淵源,家中設有族學。
族學中還有女學,家族中或者親戚朋友的女兒哥兒都可以送來,謝母便把寧哥兒送到娘家的女學中讀書。
就是這一送,送出問題來了。
謝母出嫁前,與娘家嫂子李氏不是很對付,不過她很快就出嫁了,也沒產生多大矛盾。
當年的永寧侯還是個小將,沒有柳家勢大。沒想到過了二十多年,當年的小將成了侯爺,品級比他們柳家所有在朝當官的爺們都高,謝母還被封二品誥命夫人。
李氏不是一個心眼多大的人,面對謝母這個曾經不是很對付的人,誥命比她還高,她還只是個五品宜人。心里恨得牙癢癢,卻還要笑臉相迎。
謝母出嫁二十多年,早已忘記了當初的齟齬,哪里想到娘家大嫂如此小心眼。
寧哥兒在邊疆長到七歲,沒正經讀過書,而且邊疆民風彪悍,女子哥兒個個都彪悍,跟京中格格不入。
李氏的女兒也在族學中讀書,便處處貶低寧哥兒,粗俗、無禮、沒規(guī)矩這樣的字眼時時刻刻烙在他身上。
當時的寧哥兒還只是一個七歲小孩,哪里懂得這些,心智還沒強大到能無視這些言語。
寧哥兒就這樣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孩子,變得沉默寡言。
當時張氏已經生了謝瑾,謝母又忙著照顧小孫子,這樣的情況持續(xù)了一年多。
還是從武學休沐回來的謝明發(fā)現(xiàn)了不對勁,幾番追問之下,寧哥兒才說出了實情。
結果就是寧哥兒被接回了家,謝母與娘家決裂,不相往來。
謝家人對寧哥兒都很愧疚,都認為是自己疏忽,才會讓寧哥兒遭受這些這么久。
謝母還讓人從北疆把寧哥兒以前的玩伴找來,就是白玉和荷花,在一家人的寵溺之下,寧哥兒恢復了幾分從前的樣子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