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廿一日,京城的朝霞格外鮮艷。
作為殿試考場的安和殿在霞光的映照下愈發(fā)顯得氣勢恢宏。
貢生們身著寬袍大袖的襕衫,頭戴黑色方巾,手持名刺,早已默列于安和殿之外。
他們大多神色凝重,有的口中念念有詞,有的則閉目養(yǎng)神,試圖平復內心的緊張。
當然,也有些心態(tài)比較好的,正在不動聲色地打著哈欠。
“張兄,敢問上回的殿試起得也這般早么?”
殿試,管飯管飽
張柏乃是上回殿試被封停,延到今年才能參加殿試的考生。他又打了一個哈欠,“不曾啊,往年的殿試皆是將近晌午才開始?!?/p>
他又將目光投向來。
寒窗苦讀數(shù)十年,多少人硯池磨盡,燈火熬干,才終于走到這一步。
隨著安和殿朱紅色的大門緩緩開啟,所有人都不由得微微抬起了目光,似要看清門后那片似遠又近的風景,眼中是難以掩飾的向往。
鯉魚躍龍門,萬里覓封侯,只在今朝。
……
安和殿內,覆試之時的桌椅并未搬動,陳設一切如舊。只不過為了防止貢生們在桌上留下記號,本次的座位重新排列。
皇帝并未親臨,燕玉澤自門外走了進來,面上依舊是春風含笑。
周顯清宣讀罷殿試規(guī)則,向眾考生們宣布燕玉澤乃是本次的監(jiān)試王大臣,代天子監(jiān)考。
考生們跪拜行禮后,各自找到自己的考桌坐下,領取試卷。
周顯清宣布考試開始,眾人研墨,蘸墨,提筆,整個安和殿只聽得見筆觸紙的沙沙聲和硯臺研磨聲。
祝瀾按照答卷的習慣,依舊是先向后翻了翻,想看看題目的長度,然而這一翻卻讓她愣住了。
殿試通常來說只有一道策論題,一題中分為四個問題,梁帝從幾位讀卷官擬定的題目中選擇了一道史論題,討論治國是應當內輕外重,或是內重外輕。
然而祝瀾卻詫異地發(fā)現(xiàn),這篇題目就有幾百字之多的策論題目后面,竟然還有一道小題,難怪今日之殿試比往年要提早開始這么久。
題目很短,還是開放性題目,讓諸位考生暢談對于女子入學新策之見。
開放女子入學,本就爭議頗多,而這位陛下卻不僅能力排眾議,甚至將此事作為科舉殿試之題,來選拔人才。
可謂是用心良苦。
同時祝瀾心中亦有困惑,若女子為帝,著力于實行新政,提高女性地位倒是在情理之中。然梁帝并非女子,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能讓一位帝王愿意打破千百年之陳規(guī),來實行這樣的新政?
祝瀾想不明白,但她能確定的是梁帝此舉并非說說而已,否則便不會有自己、祝青巖等女子今日出現(xiàn)在安和殿之中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