顏崆的話如同一把刀,刺向了站在這里的所有人。
或者說,是刺向了與他爭奪接下來這個「位置」的所有人,為此他不惜將儒家學說包裝。
這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,即便是顏崆事先與儒家弟子們說過了,此時的儒家弟子們也是驚愕異常。
他們站在章臺宮中,有些站立難安。
儒家弟子們好像感受到了無窮無盡的目光,那目光如同刀俎,將他們一塊塊的切割開來。
這是他們的錯覺。
但也是真實存在的。
百家宮中其余的流派人的眼神全都是匯攏了上來,眼睛中帶著茫然和驚愕、憤怒。
誰人愿意為人奴?
荀子在當年罵遍整個諸子百家,甚至連儒家自己人都沒有放過,后來更是成為了儒家的首領。
不管是其余流派的弟子,還是儒家本派的弟子都不喜歡荀子這個人。
因為荀子強調「尊卑有序」,甚至強調「以禮治國」。
孔子言禮,是表面上尊崇周禮,但其實在挖周禮的墻角,這一點從他開辦私學就能夠看出來。
在先周年代,周規(guī)定,只有官學,無私學。
這是為了保證朝廷、大貴族的權勢不會受到威脅,即便自己的后代是傻子,但只要有幾個識字的,就能夠統(tǒng)治那些不識字的黔首。
甚至是奴婢。
但也僅僅是如此了,孔子不會再更進一步的反對周禮了,他甚至還要扯上周禮的大旗。
這也是很多人都認為孔子是周朝最堅定擁泵的原因。
孔子雖然開了私學,但其實還是保護了某種人的權利,這種人后來成為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最主要的「貴族」。
「士」。
在春秋戰(zhàn)國的時候,在國君們的眼里,其實「黔首」不算人,這也是為什么六國國君都不將黔首放在心上。
他們認為是「士」的存在讓自己的統(tǒng)治能夠更古長存。
當然——
這是春秋時代的共識,即便是當時最強大的秦國、較為看重黔首的昭襄王也是如此,只是他表現的不明顯而已。
那是因為當時的秦王昭襄王不需要考慮那些所謂的貴族。
也同樣是因為,秦之中最強大的勢力不是秦宗室、也不是老秦人,而是——外來者。
不管是從秦國人才培養(yǎng)基地——魏國來的人;還是大秦專屬外戚勢力培養(yǎng)基地——楚國來的人;亦或者是打秋風專用地燕;大冤種基地趙等國來的人,他們在進入大秦后,都變成了一個身份。
外來者。
大多數逃到、被坑蒙拐騙到秦國的人才,大多數都是一個身份「士」。
他們理所當然的會擁護自己的勢力和權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