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揚(yáng)的歌聲回蕩在這曠野上,與那秋日的風(fēng)一同飄蕩著,越飄越遠(yuǎn)。
那地上跪俯著的黔首們聽不懂這歌里面的文體,但能夠聽懂這歌聲里面帶著的依依惜別。
他們跟隨著陳珂一同唱著。
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”
“晚風(fēng)拂柳笛聲殘,夕陽山外山?!?/p>
“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”
“人生難得是歡聚,惟有別離多?!?/p>
遠(yuǎn)處臨淄郡的城樓上,田承、魏新、余缺、樊牧野、霍實等人站在那里,望著那道路上遠(yuǎn)遠(yuǎn)而去的車輦。
眾人的眼睛中都帶著些許盼望,帶著點點的感慨。
“為官如此,方是「君子」所求啊?!?/p>
霍實的聲音中帶著感慨,他過往便是儒家的人,追求的也是儒家的思想。
雖然接受了百家宮的教育,但百家宮并不會強(qiáng)行的要求人改變自己的「主修」思想。
只是讓所有人都兼顧其余而已。
因此,他所追求的最高德行標(biāo)準(zhǔn)尚且還是「君子」。
田承、魏新、余缺三人望著陳珂的背影,所說的卻與霍實有所不同。
“民能用法、且能崇法,總督所為,乃是一個法家之人的至高追求。”
“法之化身,莫過于此。”
“在這蓬萊洲中,總督之法,是能夠安民之法,更是秦律的體現(xiàn)啊?!?/p>
三人一生所學(xué)多是法家之思想,當(dāng)年在百家宮中所求的也是「法學(xué)宮」的教育。
因此從陳珂的所作所為中,看到的是「法」的化身和法律的執(zhí)行。
樊牧野對此亦是有不同的意見,他看著陳珂說道:“你們都只看到了總督的「為」,卻沒有看到總督的「不為」?!?/p>
“總督的「不為」其實恰恰是某種「為」?!?/p>
他感慨的說道:“老子常言,萬事萬物都有其運行的自然法則,我們應(yīng)對其最好的辦法,便是順其自然。”
“總督來到蓬萊后,除卻斬去了一些影響這些黔首們正常生活的樹杈,其余的再也沒有什么別的動作?!?/p>
“這難道不是「道」的化身么?”
“天行有常,總督為「道」啊?!?/p>
幾人對視一眼,聽著對方的形容都是哈哈大笑起來。
不同的人眼睛里面有不同的陳珂,他們都覺著陳珂符合了自己所追求的道路。
而這恰恰是陳珂自己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