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可以這樣說,我曾大父比我要強多了?!?/p>
嬴政的聲音中帶著些許平和,這是陳珂第一次聽到嬴政話語里面帶著平靜、甚至是有些謙卑的語氣說話。
但陳珂覺著意外的同時,竟然也感覺有些正常。
嬴政的曾大父是誰?
秦昭襄王。
秦國所有君主中,如果要評價出來一個最偉大的秦王,那么秦昭襄王就算不內(nèi)定冠軍,也不會弱于任何人。
當然——
不內(nèi)定冠軍的原因,并不是因為昭襄王不夠強大。
主要是昭襄王有一個所有上位者、所有王、或者說所有皇帝都有的毛病。
他在晚年的時候變得十分多疑。
熟悉歷史的人、或者說學習過初中歷史的人都知道,秦能夠一統(tǒng)天下有幾個先決條件。
其一是當時的社會環(huán)境,七國的人們已經(jīng)厭惡了戰(zhàn)爭,他們想要得到和平與統(tǒng)一。
其二是商鞅變法為秦國提供了足夠強大的后盾,讓秦國的實力一躍成為七國中最為強大的一個。
其三則是嬴政本人雄才大略、善用人才、加上過往的秦王六世之余烈。
其四則是長平之戰(zhàn),讓東方的幾個國家中,最能打的、唯一能夠與大秦抗衡的、一直阻撓大秦西出函谷關(guān)的趙國在這一場戰(zhàn)役中徹底沒有了阻擋大秦的能力。
武安君白起用四十萬趙國軍民的性命,為大秦鋪出了一條通向一統(tǒng)的道路。
然而白起在長平之戰(zhàn)后并沒有得到善終,最終被賜死。
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。
少數(shù)人知道更多的東西,比如白起的死因其實是范雎之謀。
簡而言之,范雎得到莊襄王的信任,但是這個人心眼十分小,在白起立下赫赫戰(zhàn)功之后,范雎開始擔心自己在秦昭襄王心里的地位,從而謀劃了一場離間計。
最終,在這場離間計下,嬴稷賜死白起。
更少數(shù)的人則是能夠在這一場離間計中明白過來一件事情,那就是白起的死亡其實并不怪范雎,而怪嬴稷。
為何?
因為殺死白起的,不是范雎的離間計,而是嬴稷的懷疑。
沒有范雎還會有劉雎、王雎、李雎,只要嬴稷的心里對白起不是絕對的信任,那么他在殺了趙國的四十萬軍民,立下滔天功勞之后,就絕對沒有任何一點活路。
也正是因此,嬴稷才不能夠內(nèi)定所有秦王中的冠軍。
當然——
這其中也有嬴政著實是太牛逼的原因。
看著陳珂眼睛中的了然與思索,嬴政只是搖頭笑著:“想必陳珂小子,你也是知道我曾大父的?!?/p>
“那便好說了。”